汉至南北朝,后妃有步摇冠之饰,其形制及来源、传播,孙机先生在《步摇、步摇冠与摇叶饰片》一文中有详细分析。除了这种多饰件组合的较为隆重的步摇冠之外,还有一类相对简单可用作日常装饰的步摇钗(簪)。两种“步摇”都在白居易的诗里出现过,如《霓裳羽衣歌(和微之)》中的“虹裳霞帔步摇冠”,即是冠形步摇,而《长恨歌》之“云鬓花颜金步摇,芙蓉帐暖度春宵”则是指的步摇钗(簪)。《新唐书·五行志》“服妖”条云:“天宝初,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,妇人则簪步摇钗,衿袖窄小。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,而好服黄裙。”玄宗时人吕令问《驾幸芙蓉园赋》亦有“两两相看步摇簪,一一共斗承云髻”之句,可见《长恨歌》的描写与当时的流行是吻合的。
虽然《新唐书》将妇女簪戴步摇钗视作“服妖”,但并没有影响人们对步摇钗(簪)的喜爱,唐代及後世的文学作品里,有关“步摇”的内容随处可见,其中不少是指的步摇钗(簪),像韩偓《浣溪沙》之“拢鬓新收玉步摇”,从材质与插戴来看显然不是冠类,和凝《宫词百首》之“怪得宫中无兽炭,步摇钗是辟寒金(用嗽金鸟典故)”则说得非常明确。不过对于步摇钗(簪)的具体样式,却没有很详细的描述,孙机先生《步摇、步摇冠与摇叶饰片》里说:“至于後世多以为步摇即顶端带垂珠的花钗,更是晚出的另一种饰物了。”“顶端带垂珠”应该是簪钗类步摇的主要形态,《元史·胡长孺传》:“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,赎焉,兄妻爱之,绐(诒)以亡于盗,屡讼不获直。”所谓“珠步摇”应指垂珠而言,这也符合古人对“步摇”基本定义(《释名》:“步摇,上有垂珠,步则摇也。”)的理解。
元代或明代的《琅嬛记》还有一种说法:“人谓‘步摇’为女髻,非也,盖以银丝宛转,屈曲作花枝,插髻后随步辄摇(引自《采兰杂志》)。”用银丝扭成可颤动的花枝,大概也是後人衍生出来的步摇钗(簪)款式之一,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还有一些早期步摇冠饰件的遗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