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除皇太子外,皇帝其他的儿子均封王爵(亲王),十五岁选婚,出居京邸,到年长时“之国”(前往封地)。皇女封为公主,成年后由有司拣选驸马。皇子、皇女们的少年时期都在宫中度过。
《新年元宵景图》里的小皇子(国家博物馆藏)
明代儿童有剃发习俗,皇室子女也不例外,刘若愚《酌中志》里提到,宫中设有“篦头房”,有近侍十余员,专门负责为皇子女请发、留发、入囊、整容之事。凡皇子、皇女诞生,到满月剪胎发,百日命名后,便按期剃发,谓之“请发”。皇子女们和民间的儿童一样,将头发全部剃掉,一根不留,“如佛子焉”。皇子平时戴玄青绉纱制作的六瓣有顶圆帽,名曰“爪拉帽”,到十多岁时开始留发,留发一年后,又选择吉日“入囊”,即将头发总束于脑后,纳于特制的囊中,垂在身后。囊宽二寸许,长尺余,冬天用玄色纻丝制作,夏天用玄色纱。直到皇子选婚纳妃时,才择吉行冠礼,以示成人。
皇女日常戴一寸多宽的小头箍,十余岁开始留发,留发一年后,选择吉日将头发往两边分梳,束成八字角模样,谓之“扒角”。至选婚有驸马,才择吉举行上头仪式。
《新年元宵景图》里的女童(国家博物馆藏)
明成化《新年元宵景图》中绘有剃发后的幼年皇子、皇女和小宫女、小宦官们。小皇子头上光光,俨然小和尚。小皇女或小宫女的头上大部分头发被剃掉,仅在头顶两侧各留一绺,用红头须(丝带)扎成一对小发鬏。《大明会典》记载:“皇女生弥月,前期,上择内夫人之敬慎者,以奉皇女剪发。是日早,保姆抱皇女于寝宫剪发为鬌(duǒ)、留羁如礼。”留发中的皇女或小宫女除了半长的散发,也是扎着两个发鬏,头上并无太多饰物。
皇太子、亲王以及亲王世子、郡王在受封之后,都会由朝廷赏赐冠服,如冕服、皮弁服、常服以及嘉靖时期创制的保和冠服等,皇太子妃及诸王妃、公主、郡主等也有相应的冠服。
·冕服
皇太子陪祀天地、宗庙,正旦、冬至、圣节、朝会以及从祭社稷、受册、加元服、纳妃时穿冕服,用衮冕九章。亲王助祭、谒庙,正旦、冬至、圣节等朝贺及受册、加元服、纳妃时穿冕服,也用衮冕九章。亲王世子遇天寿圣节、皇太子千秋节与正旦、冬至进贺表笺、告天祝寿时随班行礼以及父王生日及诸节庆贺在宫内行礼时穿冕服,用衮冕七章。郡王冕服则为衮冕五章。
按《大明会典》“永乐三年”制度,皇太子、亲王用九旒冕,以桐木为綖(yán)板,覆绮于外,玄表(上)朱里(下),前圆后方,前后各垂九旒,每旒以五彩缫(zǎo,同藻)贯赤、白、青、黄、黑五色玉珠九颗。用玉衡维冠,两端以玄紞(dǎn)垂青纩充耳,用青玉珠,下承以白玉瑱。冠插金簪,系以朱纮、朱缨。亲王世子用八旒冕,綖板前后各八旒,每旒用五彩缫贯赤、白、青三色玉珠八颗。郡王用七旒冕,綖板前后各七旒,每旒用五彩缫贯赤、白、青三色玉珠七颗。
洪武元年即拟定了皇太子和诸王的冠服,当时的方案是:“(诸王)服衮冕九章,冕用五采玉珠九旒,红组缨,青纩充耳,金簮导。”后虽加以修订,但主体没有大的变化。国家博物馆所藏《岐阳世家图像》中有明代陇西恭献王李贞和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父子的冕服画像,是明初“诸王”衮冕的珍贵形象记录。
1.陇西恭献王李贞冕服像 2.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冕服像(国家博物馆藏)
山东邹县鲁荒王朱檀(1370—1389年)墓中出土了一顶明初的九旒冕,通高18厘米,綖板为木质,长49.4、宽23.5厘米,前端略呈弧形,后端平直,前后各垂九串玉珠,共162颗,分为赤、白、青、黄、黑五色。綖板之下横缀一长条形“玉衡”,两端垂青玉“充耳”。冠武为圆筒形,直径18.5厘米,以藤篾编成,表面敷罗绢并施黑漆,缀金池、金条及葵花形簪纽、缨纽等金质饰件。
皇太子、亲王、世子、郡王的冕服与皇帝冕服形式上保持一致,但在颜色、纹样等细节上有着严格区别,如皇太子、亲王皆用衮冕九章,但皇太子作为储君,与皇帝一样使用玄衣(玄色上衣),而亲王只能用青衣(青色上衣)。现将皇太子至郡王的冕服衣、裳及佩饰情况列表如下(“永乐三年”制度):
|
皇太子 |
亲王 |
世子 |
郡王 |
衣 |
玄衣,五章:龙在两肩,山在背,火、华虫、宗彝在两袖,每袖各三。 |
青衣,五章:龙在两肩,山在背,火、华虫、宗彝在两袖,每袖各三。 |
青衣,三章:两肩用火纹各一,两袖火各二、华虫与宗彝各三。 |
青衣,三章:两肩用粉米各一,两袖粉米各二、藻与宗彝各三。 |
裳 |
纁裳,四章:藻、粉米、黼、黻各二。 |
同皇太子。 |
同亲王。 |
纁裳,二章:黼、黻各二。 |
中单 |
素纱中单,领织黻纹十一。 |
同皇太子。 |
素纱中单,领织黻纹九。 |
素纱中单,领织黻纹七。 |
蔽膝 |
四章:藻、粉米、黼、黻各二。 |
同皇太子。 |
同亲王。 |
二章:黼、黻各二。 |
大带 |
素表朱里,腰部用朱缘,下垂部分用绿缘,纽约用青组。 |
同皇太子。 |
同亲王。 |
同世子。 |
玉佩 |
两组,每组由珩、瑀、玉花、琚、冲牙、璜、玉滴组成,瑑描金云龙纹,贯以玉珠,佩上有金钩,佩下副以四彩小绶。 |
同皇太子。 |
同亲王。 |
同世子。 |
大绶 |
以赤、白、缥、绿四彩织成,纁质,其上用三色小绶(带式)编结悬挂玉环二。 |
同皇太子。 |
同亲王。 |
同世子。 |
玉圭 |
长九寸五分。 |
长九寸二分五厘。 |
长九寸。 |
同世子。 |
袜舄 |
皆赤色。舄用黑絇纯,黑饰舄首。 |
同皇太子。 |
同亲王。 |
同世子。 |
洪武元年,翰林学士陶安等奏请按古制制作五冕,明太祖认为五冕礼太繁,规定只用衮冕一种。韦昭《汉书注》云:“衮,卷龙衣,玄上纁下。”衮冕的特征是衣身饰有龙纹(十二章之一),皇帝用衮冕十二章,皇太子和诸王则用衮冕九章。到洪武后期,由于皇太子与诸王陆续成年并有了子嗣,出于实际需要,又制定了世子、郡王冕服。因等级差异、旒章递降,世子与郡王的冕服已没有龙纹,世子冕服为八旒七章、郡王冕服七旒五章,相当于唐代制度中的鷩冕和毳冕,所以明朝实际用了“三冕”,只不过名称上都叫“衮冕”。
明代亲王、亲王世子、郡王冕服示意图
·皮弁服
皇太子与亲王在朔望朝、降诏、降香、进表、四夷朝贡、朝觐时穿皮弁服。《明实录》记载,嘉靖三十二年,礼部拟裕王、景王婚后一切礼仪,其中定二王朔望入宫拜见生母、二王和王妃生日时在生母前行礼,都穿皮弁服,在父皇前行礼则穿冕服,以示隆重。
皮弁外覆乌纱,皇太子、亲王为九缝,每缝前后各用五彩玉珠九颗。在冠武及贯簪、系缨处都饰以金。冠插金簪,系朱缨。世子的皮弁为八缝,每缝前后各用三彩玉珠八颗,郡王皮弁为七缝,每缝前后各用三彩玉珠七颗,皆与冕旒相应。皮弁服用绛纱袍、红裳,并有蔽膝、中单及佩绶等,形制基本相同,唯中单领部所用黻纹数量有异(其差别与冕服中单同)。
《中东宫冠服》中的皇太子、亲王皮弁插图(北京市文物局藏)
鲁荒王墓出土的皮弁用藤篾编成内胎,外覆黑纱织物,自前而后凹出九缝,缝中压金线,每缝贯赤、白、青、黄、黑五色玉珠九颗,冠武前后各饰一金池,左右系缨处有葵花形金缨纽二对、贯簪处有金簪纽一对,插金簪。朱缨已朽。皮弁通高21、横宽31厘米,冠口径17.5厘米。
鲁荒王皮弁(山东博物馆藏)
·常服
《大明会典》记载皇太子常服:“永乐三年定,冠:乌纱折角向上巾(亦名翼善冠,亲、郡王及世子俱同);袍:赤色,盘领窄袖,前后及两肩各金织蟠龙一;带:用玉;靴:皮为之。”亲王常服“冠、袍、带、靴俱与东宫同”,世子和郡王的常服也和皇太子、亲王相同。
鲁荒王墓出土了两顶乌纱折上巾,保存情况都比较好,其中一顶高22.5厘米,长19.8、横宽15.5厘米,以木为衬,表层覆黑麻纱,冠后立有一对朝上的折角。整体造型与明太祖画像所戴基本一致。
尽管制度上皇帝与皇太子、诸王的翼善冠完全一样,但在实际使用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,以区别彼此等级。王夫之《识小录》里提到:“翼善冠脚直指上。脚,俗谓之翦翅,王冠脚俯垂向前,郡王冠脚既前垂而又斜迤向中,品官则平列冠下,此上下之别也。”
常服之衣为圆领袍,大红(赤)色,早期为窄袖,后期袖渐大,形制与皇帝所穿常服圆领相同。在前胸、后背与左右两肩处装饰有四团龙,故称“衮龙袍”,袍身两侧开衩,有双摆。袍内通常穿搭护和贴里,搭护为半袖或无袖,领部缀白色护领,衣身两侧也有双摆,衬在圆领袍摆内。革带用玉带銙(带版),皁(黑色)靴以皮革制作。《明实录》记载,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,潞王喜得第一子,次年正月,明神宗颁敕旨予以祝贺,并赏赐钱物,其中有玉带一围、大红纻丝常服和红罗常服各一袭。
江西南城县益宣王朱翊鈏(1536-1603年)墓出土了一件四团龙袍,衣长122、两袖通长230、下摆宽120厘米,袖宽50厘米,圆领,右衽,领宽4厘米,腰两侧接摆,摆宽13厘米,双肩及前胸、后背各缝有一块直径32厘米的平绣龙纹补子。
明代诸王常服示意图
·保和冠服
嘉靖七年,明世宗创制皇帝燕弁冠服和品官忠静冠服,辽府光泽王上奏称:“圣制燕弁、忠静冠服,中外臣工受赐得服者,咸以为荣,乞并赐宗亲官属,使之因服思义,虽在幽独,不忘敬戒。”礼部讨论后认为:“宗室至亲与品官稍异,宜别降成式,或于燕弁上第从减杀,以赐亲王、郡王、世子、长子,于忠静冠上第加增饰,以赐将军、中尉。”明世宗遂参照燕弁、忠静冠服再作制式,命名为保和冠服。
保和冠款式同燕弁冠,亲王用九襊(cuì),即冠上作九缝,王世子八襊,郡王七襊,不用簪,冠的后山为一整扇,分画为四山形。郡王长子之冠形制同忠静冠,用五襊。其衣为青色,素地,衣缘饰云纹。前胸、后背饰龙纹方补各一,郡王以上补子用五彩妆花,郡王长子则用织金。内衬为深衣形制,玉色。带青表绿里,施以绿缘。履为皁色,上缀绿结,穿白袜。
《大明会典》中的“保和冠服”插图
·礼服
皇太子妃在受册、助祭、朝会诸大事时穿礼服,其形制与皇后礼服对应。头戴九翬四凤冠,冠上饰翠翬九、金凤四,并缀珠翠云、大珠花、小珠花等,冠底为翠口圈,饰珠宝钿花,托里金口圈一副,冠后有博鬓四扇,饰以鸾凤。身穿翟衣,材质纻丝、纱、线罗随用,深青色,织有翟纹九等,共一百三十八对,间以小轮花。领、褾(袖口)、襈(衣襟侧边)、裾(衣襟底边)都缘以红色,饰织金云凤纹。中单以玉色纱或线罗制作,领织黻纹十一。蔽膝随衣色,织翟纹二等,间小轮花三,缘饰织金云凤纹。玉圭长七寸,瑑谷纹。另有玉革带、大带、大绶、玉佩、小绶及青袜、青舄等。
公主、亲王妃、世子妃、郡王妃以下则以翟冠、大衫、霞帔为礼服。亲王妃戴九翟冠,冠身覆以黑绉纱(皁縠),前后饰珠牡丹花二朵、蕊头八个、翠叶三十六叶,两侧饰珠翠穰花鬓二朵,承以小连云六片,冠上有翠顶云一座,上饰珠九颗、珠翠云十一片,冠前部饰珠翠翟九个,其中大珠翟二,在最下方两侧,其上有小珠翟三、翠翟四,相间排列,皆口衔珠滴,冠底为翠口圈,缀金珠宝钿花,冠顶插金凤一对,口衔两串长珠结,另有金簪一对。大衫为红色,直领,对襟,大袖,材质纻丝、纱、罗随用。霞帔为并列两条,深青色,饰织金云霞凤纹,用金坠子,钑(sà)凤纹。鞠衣为圆领,青色(也可以用黄色以外的其他颜色),前胸、后背饰金绣云凤纹。此外还有大带、玉革带、玉花采结绶、玉佩、青袜舄及玉谷圭等。公主冠服与亲王妃基本相同,霞帔用金绣云凤纹,不用玉圭。王世子妃冠服也同亲王妃,惟冠用七翟。郡王妃戴七翟冠,霞帔金绣云霞翟纹,鞠衣胸背饰金绣翟纹。郡主冠服同郡王妃,不用玉圭。
益宣王墓中出土了元妃李英姑的一顶九翟冠,冠上有银丝编制的翟鸟九只,嘴衔珠滴,冠胎用铜丝编成圆锥形框,表敷一层黑罗纱,前后各有一描金细竹丝编的博山,冠下接金口圈,里裱锦纻,冠两侧插金凤簪一对,嘴衔长珠结。冠圈口径16.5、通高23.5厘米。
益宣王妃九翟冠(出自《江西明代藩王墓》)
《中东宫冠服》中的亲王妃大衫霞帔插图(北京市文物局藏)
《岐阳世家图像》中有一幅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的画像,朱佛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姐姐,陇西恭献王李贞之妻,于元朝至正十一年(1351年)去世,洪武元年(1368年)二月追册为孝亲公主,洪武三年追封陇西长公主,洪武五年十二月加封为曹国长公主。由于朱佛女去世较早,她的画像均为后代追绘,《岐阳世家图像考》认为现存之像“以服制时代考之,似为嘉靖以后子孙所追摹者”,这个判断是准确的。
画中曹国长公主戴珠翠九翟冠,身穿红大衫、鸾凤纹霞帔、金坠子,持玉圭(因其同时为王妃身份),大衫内本为鞠衣,但用红色圆领蟒袍替代,这种做法在明后期较常见,岐阳世家其他明代命妇画像也有类似装束,风格一致。但这幅追摹像中,公主的大衫上装饰有五彩金龙纹,说明是参考过更早的画像,洪武后期(会典记为“永乐三年”)制度里,妃主命妇的大衫均为红色,无花纹装饰,而洪武四年时,曾定中宫妃主常服及外命妇朝服常服之制:“中宫妃主礼服已有定制,其常服,中宫用龙凤珠翠冠,真红大袖衣、霞帔,红罗长裙,红罗褙子,冠制如特髻,上加龙凤饰,衣用织金龙凤文加绣饰;其皇太子妃、亲王妃、皇妃常服用山松特髻、假鬓花钿或花钗凤冠,真红大袖衣、霞帔,红罗裙,红罗褙子,衣用织金及绣凤文。”可知明初的大衫应有龙凤等纹饰,曹国长公主画像上的大衫有龙纹,虽不尽合制度,但也保留了一些早期的信息。
曹国长公主画像(国家博物馆藏)

